第252章 计算机选型(1 / 2)

【实验室里的\"土办法\"】

北京西郊那座灰扑扑的三层小楼,白天看着像仓库,晚上亮着灯才像个研究所。1956年的春天,楼前的杨树才冒新芽,研究所的烟囱却已经昼夜不停地冒着烟。门口站岗的小战士王铁柱最爱跟新兵开玩笑:\"知道为啥叫'算盘楼'不?里头那帮书呆子打算盘能打出火星子来!\"

这话倒也不假。陈长安的团队刚组建时,连个像样的计算尺都凑不齐。最困难的时候,十几个研究员共用三支铅笔,写秃了笔尖就蘸着墨水继续写。财务处老张每次来送经费都叹气:\"你们这开支,连文工团买胭脂的钱都不够。\"

实验室的\"镇室之宝\"是台缴获的鬼子机械计算机,齿轮都锈得咬死了。机械组的小伙子们把它拆开重组,发现少了个关键零件。最后还是食堂大师傅出了主意——用擀面杖削了个木齿轮凑合,没想到比原装的还耐用。

\"老陈,咱们这条件...\"材料组组长看着漏雨的屋顶直摇头。 \"怕什么?\"陈长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\"诸葛亮借东风还得看天气,咱们有党支持,比东风还靠谱!\"

【\"偷师\"趣闻】

1957年夏天,上海虬江路旧货市场来了个戴草帽的\"乡下人\",蹲在无线电摊位前半天不动弹。摊主老周觉得奇怪,凑近一看,这人正用放大镜观察鹰酱军电台里的电路板。

\"同志,这个要二十块钱。\"老周故意把\"同志\"二字咬得很重。 草帽下露出陈长安的笑脸:\"老哥,我出三十,帮我把这个滤波器拆下来行不?\"

正说着,旁边传来一声冷笑:\"巧了,我也看中这个了。\"转头是个穿西装的中年人,无名指上的金戒指闪着光——是秃子派来的技术主任林志远。

两人较劲的工夫,老周突然压低声音:\"两位别争了,后院还有更好的...\"领到堆满杂物的后院,老周变戏法似的掀开油布,露出台完整的Ibm计算机残骸。

\"这...\"林志远眼睛都直了。 \"去年黄浦江打捞上来的,\"老周搓着手,\"鹰酱军撤退时故意沉江的。\"

最后陈长安要走了核心存储器,林志远搬走了漂亮的外壳。临别时林志远突然问:\"听说你们用算盘做辅助计算?\" \"是啊,\"陈长安拍拍背包,\"要不要送你两把?我们山东产的,珠子特别响。\"

【\"土法炼钢\"式研发】

材料组的李大山急得满嘴燎泡。从沈阳机床厂搞来的硅原料纯度不够,做出的晶体管像得了疟疾——时灵时不灵。

\"师傅,要不试试这个?\"徒弟小王递上一包白色粉末。 \"这啥?\" \"俺娘腌咸菜用的硼砂。\"

李大山将信将疑地掺进熔炉。三天后开炉,坩埚里结出几块黑乎乎的晶体。测试时大毛专家伊万诺夫正好来访,看到数据直接摔了茶杯:\"不可能!这纯度比我们实验室还高!\"

秘密很快传开。化工部的领导特意来取经,李大山支支吾吾说不清。最后是食堂大师傅道破天机:\"老李那炉子,跟我家腌酸菜的缸一个味儿!\"原来他偷偷用了祖传的釉料配方,里面掺了槐花蜜和明矾。

更绝的是散热方案。有次测试时机器过热,临时搬来冬天取暖的炭盆倒扣在机箱上。没想到铜盆的导热效果出奇地好,后来所有机箱都改成了\"炭盆式\"散热结构。

\"你们兔国人...\"伊万诺夫看着这些土办法直摇头,\"就像用筷子吃牛排。\" \"管用就行,\"陈长安笑着递过一双筷子,\"要不您试试?\"